close
閉上眼睛時,這世上的任何事似乎都與我沒什麼關係,但張開眼睛時,又覺得這似乎就是真實。但這又是真的真實嗎?我這脆弱不堪一擊的身軀,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或是任何一個我搞不清楚原因的疾病,就能輕易把我帶走,但這一切會因為這樣就到了終點嗎?肯定是不會。不論是我的故事,或是眾人的故事,死亡都只會是故事中的小逗點。

所以若要去追究,究竟是我編織出了這個故事,或是這個故事造就了我,那實在是愚蠢不堪。像這樣的二分法,彷彿是企圖去宣告權力的所在,但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不論是我與這故事,或是這世上的任何關係都是種持續不斷的互動關係,你沒辦法分割、更逢說去控制。我的故事與你的故事乃至於亙古至今千千萬萬人的故事,全都這樣交織在一起,而我們的命運也彼此纏繞,無法分割,不論是生前或是死後。

基督徒說神創造了世界,難道在創造之後,神的故事就結束了嗎?這故事不是仍舊經由世上萬物繼續延續下去,而我們有意無意所做的任何決定,也都會直接參與故事的創造。每分每秒,無數的故事被創造出來,人生就是聆聽一個又一個故事和寫下一個又一個故事。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一個美麗又動聽的故事?

--
他對於相信他可以度化眾生 乃至於世世代代的人 都會受他引響的意識 是如此的深信不疑 這個意念在他相信的那刻 產生作用 於是至今我們也仍舊回應著它的意念 並且將之實現(如果每個人都相信自己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 並持續的影響世世代代的人 那麼人間是不是就能夠逐漸變成天堂呢)

--

傳統宗教的問題 是在於對立的二元論 對立的善與惡 正與邪 乃至於天堂與地獄
在他們相信善的反面必有惡時 創造天堂的同時也就勢必創造出地獄來
當在這兩個景象被創造出來之後 相信他的意識 也使得世間變化出天堂和地獄

但這樣的概念,卻沒有被校正和補救,使得地獄像是個無法被超越而只能萬劫不復的地方

--
這裡不需要法律 也沒有所謂的罪惡
你們所謂的罪惡 只是一些沒有被審視和關注的無意識

已經創造出來的意識無法被消除
你們所謂的消除其實只是壓抑
壓抑會導致無意識 而無意識才是你們最需要擔心的

所以當你發現一個你自己不喜歡的意識時
不要去試圖去壓抑它或排斥它
而是要去了解他 並找出能夠轉換它或超越它的方法

當你指出他人的某項"惡"行 卻只想把他和它一併剷除時
你間接創造出更多"惡"行 而你和他都同樣的犯上了無意識的毛病
 
當人對於自身的行為都有著深刻的意識時
法律和規定都是不需要的

你把人關進監獄只是企圖拖延和忽視這些問題
問題不會因為被拖延和忽視而消失 反而會加深

當你看到世間上 有越來越多的人做出"惡"行

這只說明了 有越來越多需要被關心的人 沒有受到關心
也說明了 有越來越多需要被關注的問題 沒有被關注

越來越多的法規和限制 凸顯了你們對彼此和社會的不信任以及逃避的問題
法規只能用來逃避和壓抑問題 不能解決問題

一個立法最多的社會 一定是個最不健康的社會


--
所謂的因果報應 不過是反應了事情的演變
如果你們有足夠的意識 你在種因的同時 你就能夠察覺的未來的果
盡你所能的看得更遠些更廣些更深入些
智者就是那些能夠看得更遠、更廣和更深入的人

--
為什麼許多人 會經過無數次輪迴仍舊被綑綁在一起
這不是有個老天爺在控制業力或報應 而是因為你們彼此的意念

你想要恨一個人或報復一個人的意念 會驅使他出現在你身邊
或是你前生想完成而沒完成的事 那股想要完成的意念
也會帶到今世 讓你繼續完成他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出家人會想要斬斷世間情
因為他們以為這樣就能夠讓他們跳脫輪迴

--
得道不是靠著放下一切 斬斷情緣
如果以為這樣就能得道 那麼你們所謂的極樂世界裡應該全都是石頭了

--
這裡有許多創作者 但教士和憎侶卻沒你想像的多
因為創作需要透過許多的觀察和了解 以及自我實現
他們很認真的去看待真實的世界 以及探索自我 並且努力創造

--
很多教士和憎侶 他們只是一心想著天堂和極樂世界並且複誦經文
他們不思考不了解 只是說別人說過的話 做別人要他們做的事
他們的善行 因為另有所圖 所以往往帶來的不是他們所要的結果
而更糟的一群 甚至是為了想要控制別人和求取名聲和地位 才做這些事
他們說的都是別人但想的都是自己
更糟的是 他們還阻止別人思考或 要別人照他們說的做就好
所以他們許多人往往要比一般人還要輪迴上許多世
才會逐漸了解宗教的本質和世間的道理

--
宗教絕對不是形式上和結構上的事
宗教純粹只是意識和觀念的事

--

意念不會被時間和空間所打斷 或被生死而阻隔
--
宇宙之間擁有絕對的次序和邏輯

--
時間能夠累積更多經驗 但如果缺乏意識
更多經驗不見得能夠帶來更多智慧
--

stop looking out side, start finding inside.

se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verything,

watch the flow through time.

create and give will make you greater

--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與你有關
你看不到 只是因為你沒有去尋找這之間的脈絡
--
其實一個人對自己自私一點,也是沒有什麼過錯的,因為這是肉體所產生的本性,你無法對一個人說:你不可自私。因為他會做不到,也無法適應,你只能說:愛自己是好的,但也要想到別人。這樣他才能夠接受。
人由於肉體的需要而產生自私,但肉體內的精神,卻是全然無私的,如何減少肉體的需求,提昇內在的精神,這種由自私轉化為無私,才是我們應當去學習的。 不要遣責別人的自私,因為他尚未轉化完全,我們要有耐心地去等待他人的轉化,所以遣責社會的不公平、倫理的淪喪是沒有意義的,它只會造成自已心態的不平 衡,以及他人的忿怒而已﹔愛自已並原諒別人,社會才會變的更好。
--
精神世界的東西是不需要去追求的,由於不需要去追求,所以也就不需要任何的技巧,沒有了技巧,人就回歸於他的自性、安於他的自性,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競爭也就消失了,競爭消失之後,每一個人就能依他精神上的需要,作他自己的精神進化。
一個人能回歸於他的自性,主要是他不執著於外在的知識,由於不執著於外在的知識,因此分別心就無法生起,為什麼有些人能如此,而有些人卻做不到呢?這 主要是他能去「覺察」,當一個人覺察出由分別心所產生的慾望時,慾望就消失了,慾望消失後,他就能完全地處在他的存在當中, 自性有。

--
地藏菩薩體會到眾生苦,而發出眾生度盡,方成佛道。
這裡所留的都是這樣的人。

佛陀度眾生,不是為了成佛,而是因為他真正的認識了自己,所以才自動自發的度眾生。
自歸依佛 不再心外求法

--

由此開始了新的故事,但這也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因為小男孩拯救幻想國之後,卻耽溺於自己的幻想,不願意回到人類世界,小男孩只想做幻想國的王。作者麥克安迪在小說的前半部,告訴人們必須喚回童年時光的想像力,以避免「空無」的侵蝕,但是在小說的後半部,他更要人們記得從幻想世界回到現實世界的路,人們必須從幻想世界裡帶回美好,來修補現實世界的缺憾。小男孩如何才能內心覺悟,找到回去的路呢?這時候
,便關係到幻想國那個高貴至上的信物,金黃色的徽章「奧鈴」了,還記得嗎?徽章上的圖案正是「咬著尾巴的蛇」,是兩條蛇互相咬住對方的尾巴。這個徽章蘊藏著「生命之水」,它也是一個回去的「通道」。
--
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在於你怎麼看待他,及使用他。
--
沙特說:「我是活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的大戰中,有很多人死的很淒慘,做為一個人,他必須在傳統價值全盤被毀滅後,以及活在夢魘中的世界去尋找人的價值,我曾經參加法國的抗軍運動,在集中營裡,有很多人孤獨地死去,沒有一個人去照料、關懷他們。
我對存在主義的看法是:存在主義乃是從一種無神論的立場,去吸取一切結果的企圖,如果上帝不存在的話,那麼一切都可被允許,我們必須瞭解人是充滿沮喪 而絕望的,同時人也是孤立的,他無法與其它的人,互相溝通,我們是處在一個完全陌生、沒有目的,以及沒有意義的世界之中,社會的運作,破壞了人的獨特個 性,每個人都必需成為社會機器中的一個小齒輪,他必需扮演一個摧殘他自己的一個角色。
--
在空無中,人可去創造他的生命,並賦予它價值。在我的選擇中,信條與教條是沒有必要的,倫理方面也是絕對自由的,它不受任何規律的限制,因為我就是我自己的規律。
--
因為他們放棄了希望,他們一放棄
希望就變得很脆弱,空無就會抓住你,誰也無法抵抗。空無
是一種傳染病,使人類盲目,所以他們便沒有辦法辨別真實
與虛假。……人類世界充滿心靈空虛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就
是那麼聰明,所以他們要小孩子相信幻想國是不存在的(大家都告訴我,我不是外星人>。

事物的永劫回歸、不休止的相互吞噬、無法解脫的輪迴循環。這便是「咬著尾巴的蛇」與這本小說的連結之一
(等一下還有之二)——怪圈、零與空無的關係——在現實世界裡,人們的希望之心也逐漸死寂,構築夢想的力量逐漸衰弱。原來「永劫回歸」使人們意志消磨,以及人們想像力的流失,使得空虛的惡魔吞噬我們的內心。當我們不相信幻想國度(童年經驗)的存在時,幻想國便被「空無」啖噬,在《說不完的故事》裡,幻想國度與人類世界是彼此相聯繫的,生病的不只是幻想國,人類的世界也生病了,「這兩個世界可以互相傷害,也可以相互美化」,所以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到幻想國去,給女王一個名字(新名字表示了賦予新的意義),幻想國便可以恢復生機。

童年時光那份純潔的情懷、單純的激情——是可以擊退虎視眈眈的「空無」、消除茫無目標的「空虛」,以及破除現代人內心的「虛偽」的。
--
存在並不需要被理解,而是需要去了悟的
--
存在哲學家雅士培強調:「沒有理性的存在是盲目的,它會被慾望所驅使﹔同樣的,沒有存在的理性是空洞的、是枯燥無味的。」

存在哲學家馬賽爾更進一步地說:「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隔離與孤獨,所以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的交流。」

肉體與靈魂合一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
--

佛 法所說的「空」並非指沒有任何東西的意思。所謂「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皆是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實體。我等凡夫易受外在種種色相所迷,進而執著各 種有形物體,實是一種「有執」。四大為一切萬法的原素,一切萬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萬法即歸於壞滅,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四 大本空。但是此「空」義,非世人所認知的空,如空無一物、空空如也那種世俗的「空」。四大皆是因緣所生,每一分每一秒皆在變化,衍生,並非某一個人所能控 制與掌握。所以,在外相上,每個人或每件事物若都得到合適的安排,與所住的處所或所得職位恰好如願、相稱,宇宙萬物都能各得其所,就可以滋潤萬靈,長養慧 命。菩薩以「空有二觀」以破空有二執。一觀無實我實法,謂為空觀,以破有執。二觀有因果之事法,涅槃之妙體,謂為有觀,以破空執。不落兩邊,而取中道。

--
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 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 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麼,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 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髮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 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 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於毀滅(究竟現在是那裡矛盾哩)

--

婆子燒庵
有位老人婆婆供養了一名禪行者二十年,常令一妙齡少女送飯、照顧。
一天,老婆婆為了考驗行者的工夫,便囑咐漂亮少女,於送飯時抱住他,並問他被抱住時的感覺怎麼樣?
 結果,這位禪行者的反應是:「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意思是說他毫無感覺,就像枯槁的樹木靠在寒冷的石頭上一樣,再抱他三年也不會動心。
少女將詳情回報老婆婆後,老婆婆說:「沒想到,二十年只供養一個自了的俗人!」於是趕走了禪行者,一把火燒了茅庵。
--

岡波巴大師是密勒日巴尊者的心子,剛從尊者處學法時,每日慣常在山洞裏坐禪,以「修帶」支撐身體。

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問他:「你禪坐的時間,一次能持續多長?」
岡波巴回答:「通常一次坐六個小時。」
(按:西藏人計時怎會用小時呢?應該是翻譯者順便轉成現代人用的時間單位吧。)
密勒日巴尊者問道:「禪坐時有何覺受?」
岡波巴回答:「什麼也沒有,一片大空。」

密 勒日巴尊者訶斥:「大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你如何能一次禪修六小時而無所感受?愚蠢的人!你在壓抑自己,住於無記、漠不關心的狀態,這看起來也許是愉悅 的。但你必須趕快捨棄這種所謂的修行,重新依照我的教導去修吧!」

--

「空」或「空性」,祇是破除人們心中執著的「一大法門」,但「空」或「空性」,不是真理本身。

--

意識比你所知道的現實還真實,但別把你擁有的意識當做你,也別以為能透過擁有或去除那些意識而來到這裡,你所要做的運用這些意識,回到真正的自己。

--

如果你叫我去那裡,只是為了回來這裡,為什麼不乾脆就讓我留在這裡,把你要教我的東西跟我說就好了呢?

你去那裡是為了體驗和經歷,你在這裡只是知道,但去了那裡你才能做到,你能做到了,那些才真正是你的。

而且在那裡,你能學會透過創造找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就是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我們。

--

創造看得見的東西只是基礎,如果你能創造看不見的東西,那麼你就學會了真正的創造。

--

沒有意識是壞的,每種意識都有他被創造出來的原因和背景,但有些意識會讓你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近,而另一些意識卻會讓你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遠,要區別這個意識會讓你離自己更近或更遠,你只要去觀察,此刻的意識在世界帶來的是創造還是毀滅,那麼事情就會容易的多。

--

這是我要送你的最後一個禮物,無常。

你知道為什麼你做對了一切,每件事都做好了,卻還是失敗嗎?

因為唯有透過無常,你才會記起,要回到這裡。

--

人們常把貪婪誤會為創造。

--

意識、希望、創造、連結、一體、多樣性。

--

他們是怎麼透過創造的過程找到自己的呢?

要創造什麼呢?

--

每個人回到這裡的方法都不一樣,你要找到自己的方法

(人們常常會誤解只有透過某種宗教才能找到這裡,事實上,宗教所能給你的只是經驗的分享,如果你去依賴宗教,追求宗教,你就找不到自己)

--

要接受各式各樣的生活模式、思想、個性、行為、外表。

我們享受創造,只要是經過我們所創造的、你絕對不會找到一模一樣的兩個生物、即使是雙胞胎,也不會一樣。

我們不斷透過創造提醒你們這件事,但因為你們對於自己本質的誤解,反而想要透過認同,而擴大自己,所以你們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別人一樣、也試圖要別人跟自己一樣。

你們真正的本質是一樣的,但卻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形式,這就是創造有意思的地方。

高明的創造者,可以用最少的實質元素創造最多樣的可能,這就是創造有趣的地方、也是真正能夠讓你們感覺自己變大的方法。(風水火地)

當你在創造的時候,你會想起真正的自己,你會感受到自己是擁有無中生有的能力,你就不會在那麼依賴物質的世界,而能夠更接近意識的世界,也就是這裡。

如果你只是從別人那邊竊取、或是用金錢購買、你永遠享受不到創造的喜悅。

--

 只有真人,才會有真的智慧,什麼是『真人』呢?真人不以失敗為失敗,因為他不追求成功,不思慮什麼事,錯過機會也不後悔,做事情都很得當,所以在高處也不 會恐懼,入火也不覺得熱,這是因為知識能達到道,他不悅生,死時也不排拒,忽然來了,又走了,視死生不過如此罷了,他沒有忘記,他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他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事情發生了,他就接受,事情走了,他就復歸於自然,這叫不用頭腦去損害大道,不用人為去助長自然

--

我們會難過、會憤怒、會有各種情緒和意識、但我們覺知,我們能夠不受這些影響。

我們總是盡力、但我們不會執著。

--

靜心就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就是全然的存在﹔全然的存在就是「是」,也就是一切「是」的存在﹔當一切都是「是」的存在時,所有的一切皆是靜止的﹔既然一切 都是靜止的,因此你根本不需要去做任何的東西,當你做時,你就殘害了生命的本性了,這就是「讓每一個生命成為它自己」的含意,這也是老子所說的「無為」。 無為只是存在,它沒有任何的東西在裡頭,它不需要加上任何的東西,當然你也無法從它身上,取下任何的東西。 (是:做自己,做:做別人,你要是自己,不要做自己)

你無法去「做」靜心,靜心只是靜心,你並不需要去做它,你只要像莊子說的:坐著、呼吸著。

沒有人不會坐著,沒有人不會呼吸著。一個人若不會坐著,那麼他一定是一位殘障者﹔一個人若不會呼吸,那麼他一定是一位病人﹔坐著、呼吸著,都是自然的。

當一個人已是靜心時,他就可以做一些事情了,他覺察他所做的一切,他觀照他所做的一切。這時,他就不必再坐著,他可以四處活動,甚至跑步,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為無為」。

靜心就是「無為」,覺察、觀照就是「為無為」

--

當你知道一切都是一體時,你就會有愛,真正的愛。

(大我出現時,小我就消失了,小我消失了,就擁有真正的愛了)

(很多說自己愛一個人,其實他只是需要那個人來讓自己變大。)

--

宗教:共同信念的、分享交流的、教育的、覺知的
政府:集眾人之力,做眾人之事,共有的
企業:自我實現的、交換的、方法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火柴人 的頭像
    火柴人

    火柴人的部落格

    火柴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