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原文出處:
http://tw.myblog.yahoo.com/jw!qBAA75qeGRnmA3uMssNnwA--/article?mid=906&sc=1#4654
※前言
一九九五年,「半農半X」的理念開始醞釀成形:
順從天意經營簡單的生活,並將上天賦予的才能活用於社會。
從小規模的農業中獲取自給自足的糧食,用簡單的生活滿足最基本的需要,同時也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理想,更積極地與社會保持聯繫。
順從天意的生活,指的是脫離大量的生產、輸送、消費與廢棄,
覺知到循環式社會型態的重要性;
而天賦則代表了每個人所擁有的特質、專長與才華。
※第一章
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回歸人類本質的生活方式。
找尋自己的「X」對於高齡社會的生活方式、人生之道,也具有重大意義。
『X』是個變數,且變化無窮,隨著每個人的不同,
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型態。『X』也代表著,即使同樣是人,
在完成真正的使命之前,可能會有不同的、曲折艱難的人生路要走。
※第二章
「半農」的構想,也就是並不需要成為可以生產各式各樣農作物,
或者以務農維生的專業農夫,只需要用一半的工作時間,
以自己認同的耕種方式,栽種自家糧食,另一半從事有薪的工作就可以了。
我個人認為,環境問題出自心靈問題。為了獲得某種滿足,
人們不斷地消費,消費慾望以購物依存症的形式逐漸肥大,
這不就是環境問題的根源嗎?
「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人們現在追求的是小巧、精緻,
也就是舒緩、小就是美的生活。
生活的簡化,雖然會令人感到些許的刻苦,但擁有的「X」卻能豐富心靈。
也就是說,當心靈有了真正的喜悅,物質上的辛苦就會變得微不足道了。
靠著自家製的、鄰居分送的食物,或是以物易物,
自然而然就能節約許多消費;不僅有效節省開銷,對地球環境的損害也小。
「極力追求方便與舒適的結束,人們真的獲得幸福了嗎?」
若放眼世界,貧富差距、教育問題,就某種程度而言,
都是追求方便與效率等私慾製造出來的問題。
二十世紀曾經是製造、增加的「加法時代」,
結果是給社會及個人平添了多餘的贅肉,導致各種社會文明病的產生。
如今,社會確實正在走向一個「減法的時代」。
除去多餘的贅肉,致力展現社區、家庭、個人等小單位精簡的洗鍊風格;
從「規模優勢」轉為追求「精巧魅力」。
近來引領風潮的「慢食」和「慢活」,其實跟「小巧」是異曲同工的。
而「在地學」提倡放棄「苦求沒有的東西」,開始「發現既有的東西」,
也可說是減法哲學具體化的另一展現。
家人聚集在同一個地方,可以自然地促進溝通;即使不說話,
只要看見彼此的臉,應該也會逐漸懂得對方的心吧!
為了繼續開發自己的「X」,擁有獨處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男性女性都一樣。
農田是我的思考空間。
農田教我們懂得水的可貴、果實的美好,以及思考與食物有關的事情;
讓我們察覺到青蛙、蛇、鼴鼠等各種昆蟲和小生命;
也令人回憶起小時候家庭的溫暖,想起插秧時,全家帶著便當,
在田裡用餐的景象,或是收割時,常有水梨可吃的種種往事。
最近我開始覺得,也許稻米其實只是副產物,在田裡度過的時光、
思考的時間,才是真正的主產品。冥想、獨處、
仰望天空或觀察蜻蜓的時間,都是極其寶貴的。
徒手種稻,最辛苦的應該就是除草和彎腰插秧這兩件事吧!
曾有人好心勸我:「何必那麼麻煩,用除草劑不就好了嗎?」
但是,我並不是為了收成販賣而耕田,只是耕作自家食用的量而已,
因此想盡可能地親手栽種、親身體驗收穫的真實感。更重要的是,
為了家人的健康著想、為了不迫害環境和小生物的生命,我絕不使用農藥。
※第三章
現在已不再是「苦求沒有的東西」,而是尋求「既有的東西」,
加以活用的時代了。
現在,不管是農村還是地方性市鎮,都以「在地學」的理念興建新社區。
所謂「在地學」,是在決不依賴公共投資、企業進駐等外部力量的前提下,
藉由外地人(風)的觀點,挖掘出在地居民(土)視為理所當然的地方資源、
生活風俗、生活文化的價值與意義,活用於興建新社區的計畫當中。
居民自己成為當事者,從「尋求既有的東西」著手,具有重大的意義。
以無限地球資源為基本認知的時代已告終結;面臨環保問題等
「二十一世紀問題群」的現代,當務之急就是認知地球資源有限,
並且創造永續的社會環境。
北美印地安人伊洛魁部族的生活哲學,是考慮到「七個世代」以後的情形,
來做現在的決策。他們習慣緩緩地划著獨木舟,因為前進太快,
就會錯過周遭的風景。
當今的社會,一切都以一個世代為思考範圍。料理的多樣性、
鄉土性和地域性早已喪失,世代之間的聯繫斷裂,珍貴的事物更是無法傳承,
儼然斬斷了生命的連結。
以前農夫種豆,一定是一次三粒;一粒給空中的小鳥,一粒給地上的蟲兒,
一粒給自己。人們總是懷著感恩的心採收農作物;帶著祈求來年豐收的心,
小心翼翼地採集生命的種子,也珍惜農作物的多樣性。
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種子已經淪為人們追求經濟效益的商品了。
古有名訓:「放下即是滿足。」懂得放下,將比什麼都教人滿足,
自然也可以接受求不得的事實。如果無所求地付出,心中無牽無掛,
這應該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開闢美好的新時代吧!
※第四章
「下鄉現象」代表往低處走,是一種自發性地將工作量減少,
同時增加個人自由時間的觀念。
以一般上班族為例,一星期通常上班三、四天,
其餘的時間則由參與家庭或是社區活動上,
以適合自己的充實生活為優先考量。雖然收入會減少,地位也不會提高,
但是生活卻非常充實。
「國民總幸福生產主義」並不是否定物質主義,
而是一種重視心靈層面的理念,致力維持物質發達與精神愉悅之間的平衡,
且重視人類之間精神層面的聯繫。
為什麼必須同時具備「農」和「X」呢?
總的來說,農和天職「X」可以互相刺激,繼而深化。
農業是直接與生命相連的工作。「業餘農夫最感興趣的事,莫過於種稻了。
能夠自行生產賴以維生的主食,給人一種無以言喻的充實感。
自己生存的責任由自己來承擔,而從中學習到的事情,
比想像的還要多更多。我想種稻該是以米食為主的地球人,
特有的愛好吧」
記起了『驚奇之心』(瑞秋。卡森著)書中的一小段。
「為了讓小孩子與生俱來的」驚奇之心(Sense of Woder,
觀察大自然的神祕與不可思議的感性)永遠保持活潑,
我們必須陪同孩子一起發現周遭世界的喜悅與感動;
孩子身邊至少需要一位能夠分享這些感動的大人存在。」
「保有驚奇之心的人,永遠不會對人生感到厭倦。」
「今後,人們殷殷乞求的將是全人的生活。全人生活最重要的基礎,
便是擁有保護自己的智慧,和完成一件工作的力量
(我的解讀是,保護的智慧是『農』,一件工作是『X』)。
換言之,即是維持保守與創造能力的良好平衡。」
想讓每個人都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須先恢復人與人、人與家族、
人與生命體,還有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從追求「第一名」,變成創造每個人、每個生命、每個地區都能
發光發亮的「獨一無二」,可以看得出時代變遷是鐵一般的事實;
而二十一世紀將會是「使命多樣化」的時代。
面對環保問題,應該是從顧慮到他人開始著手進行,
也就是懷有利他的心態。如果說,慾望的癡肥來自利己之心,
那麼,為了解決環保問題,利他之心就絕不可少。
我希望留給女兒的,不是物質而是可以引導人生的某種訊息。
有人說,男性的自我探索總是比較晚。五十多歲的上班族總是想,
再努力個幾年就可退休,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了。
但是,體力不一定跟得上想法,儘早進行自我探索還是必要的,
退休生活也需要助跑和準備時間。如果能瞭解自己的喜好,
就可以擁有快樂的、令人興奮的第二春。而女性則是在孩子長大之後,
就會自然開始自我探索。
這就是為什麼丈夫退休之後,夫妻之間會產生文化距離的緣故。
男性若沒有裁員和生病的顧慮,並不會想重新尋找自己或改變自己。
自我探索可說是了解真正的自己的過程,但我認為,
是自內在挖掘出「上天賜予的才能」或「X」,並活用於社會上的行為。
窮極一生,不斷追尋並實踐自我探索的自己,不就是真正的自己嗎?
我曾送過別人一句聖經中的話:「可以帶到天堂的,
只有你可以給予別人的東西而已。」對方則回贈了一句印度諺語:
「不能給予別人的東西,皆是無益的。」
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一段話,讓我深受感動,他說:
「如果喜歡花,那麼就當個園丁吧。當你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那裡便沒有恐懼、比較或野心,只有愛。」
只要覺得有可能性,就先試了再說,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也無妨,
從自己有能力做的事開始。
大城市裡樣樣俱全,什麼都不缺,也是造成遍尋不著「想做的事」
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人們因此而無法擁有獨立自主的思考。
暫時離開充滿人群、物質、資訊的地方,到缺乏這些東西的地方去。
一旦置身於不同的世界當中,一直以來忽略的事物、看不見的東西,
都會變得鮮明起來;一直在探索的東西,往往出乎意料地接近。
活著,是必須改變的與不需改變的事情,交錯作用的結果。
總而言之,最要緊的就是,儘可能地對自己坦白,
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並從手邊能做的事情開始付諸行動。
「真正的幸福從自己的快樂開始,再藉由三五好友的交心,開花結果」
英國詩人喬瑟夫。愛迪生這樣說。
※第五章
「身土不二」的觀念,簡單來說,就是無論是食物或是人類的身體,
都是自然生產的結果;換句話說,我們依靠空氣、氣候、環境、風土活著,
食物跟人類的狀況越是一致,就對身體越有益。
移居者當中,也有人是為了自我探索而踏入田園生活的,
但每個人的共通點就是都有一顆開放的心。
每個人都在尋找某樣東西。為了尋找那顆原石、那自我生命的發光體,
擁有扎根的地方是必要的,才能夠一邊在地方上深入扎根,
一邊探索各自不同的特質。
扎根的地方和多樣性的融合是當下極為重要的事情,跟社會有了連結,
自己的使命才會開始浮現。
實踐「半農半X」生活方式的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在活用自己的才能、
特質、天賦,造福社會的同時,也獲得金錢收入。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
那麼即使是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裡,幸福也是指日可待。
第一步,除了下定決心做自己喜愛的事情之外,再也沒有第二法門了。
我喜歡打赤腳在田裡工作,並藉此鍛鍊自己的感性。愈是感性,
存活的可能性就越高。人只要隱居在山裡一個星期,
就能讓動物性的直覺甦醒,訓練自己的心去感知對大自然的感性、
恐懼、敬畏與不可思議。這就是生存的敏感度、對萬物的觀察入微。
新渡戶稻造說過「比例觀照」,指的是擁有辨別事物輕重的觀察力。
換句話說,人類必須擁有對大自然的敏感度,
以及瞭解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判斷能力,
而農業正提供了重獲感性的絕佳機會。
打造一個付出比獲得還要幸福的社會,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
因此「驚奇之心」、「使命多樣化」、「世代」、「簡單的生活」、
「獨一無二」、「給予」等觀念都是相當重要的。
為實踐「半農半X」,表現的手段與技能都要很強。
真正的農村復興,並非導入外來的事物,而是必須重新去發掘被忽略的、
潛在的東西,去尋找「X」。
我們該學著時常提醒自己,地方上一定擁有什麼、存在著什麼,
不需要引進外來的新事物,發掘出原本蘊藏的東西才重要。
企業經營,是大家分享有限的大餅;但農業卻是個不斷擴大的世界,
只要有生產意願、有耕種的田地,就能生產出無限多的農作物。
此外,企業界有所謂的裁員危機,是任何人都可能被替換的環境;
相對地,農業卻是每個人思考、技術各有不同的專職世界,
每個人都以獨一無二的方式存在。
「半農半X」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生活方式,可以預見未來的生活,
也可以化危機為好時機。一種不僅可以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
也可以一併解決大眾面臨的難題的人生之道。
「兩隻手,有一隻手是為了別人而存在的。」
※附錄
Q:普通的生活跟「半農半X的生活」最大的差異在哪裡?
A: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意識到自己的「X」、「使命」與「天職」。
再來就是「半農半X」藉由親近大地、植物,癒治自己的心靈,
超越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私主義。還可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生死交替,
感念被賦予生命的可貴。
「半農半X」教人從天地之間獲得靈感與啟發,再透過自我對話,
意識到今生必須完成的理想,並在生活中落實個人的使命。
Q:最後,請贈送一句話給在人生旅途中迷路、猶豫的人。
A:每個人其實早已具備今生所需要的一切,只是不自覺而已。
所有的一切早已被安排、備妥,用心去感知自己潛在的可能性,
活用「既有的一切」,就能創造出「世上未有的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