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y 若水 Ray
六月二十九日輔仁大學舉辦了國內第一次的「社會企業創新創業研討會」,正式介紹美國矽谷
Santa Clara大學的「全球社會公益創業育成中心」--- GSBI (Global Social Benefit Incubator)給台灣的朋友認識。 

這個育成中心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培育社會創業家的生態系統(Eco-system),希望潛在的創業家,也就是種子,能藉矽谷豐富的養分滋潤,發芽茁壯、有機成長、油然而生,進而改變世界。




GSBI此行的目的是尋找亞洲地區的合作夥伴,將前述正在建構中的生態系統,擴展至亞洲。而台灣的輔仁大學,如果成功結合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或台灣其他對社會企業有熱情的大學,極有可能在未來三年內建立一個GSBI Asia 

會後討論時,來自香港的尹先生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社會創業家是天生的,還是可以被培育的(made or born)?或許沒有完美的答案,但這是值得深思的議題,因為這與若水尋找「社會創業家」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確很有關係。 

首先,針對成功社會創業家的特質與歷程,我歸納了一下當場幾位專家的看法: 

  • 為首的社會創業家,必須能夠兼具創新創業、產業知識、管理技能,以及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他或她的基因或DNA是混合的、融合的,不只有半套或一部分而已,也就是,真正的社會創業家是無法被取代、替換或拼湊的。
  • 通常社會創業家在人生的旅程中,都有重大的轉折點,從失敗與挫折中學習如何再次站起來。這個重生的過程,使得創業家有一顆單純謹守的心,能夠時常自覺自省、懂得傾聽、不頑固或一廂情願,卻又擇善固執、堅守理念。

  • 社會創業家願意承認自己或團隊的不足之處,願意接受新知、謙卑學習、積極尋找解答。他或她是可以被教導(coachable),會主動尋找心靈捕手,或所謂「業師」(Mentor)的支持,並且能快速學習,因應環境快速變遷的挑戰。

由此可知,社會創業家確實是稀有動物,但即使是對的人,如果沒有適當的環境,也沒有辦法結出果子來。這樣的環境用生態來形容還真的很貼切。 

因此,如果台灣不開始建立培育社會創新的生態環境,那麼不論若水願意投資多少,或發展出什麼成功案例,最後可能也是惘然。因為這些社會創業家不是油然而生的,終將無以為繼。這是長期也是短期的工作,現在不開始、長期一定落空。 

所以,社會創業家即使是天生的,仍然需要被培育,否則永遠只是一粒種子而已。 

這個培育社會創業家的生態系統應該具備下列特色,這也是GSBI強調的重點:

  • 鼓勵創意、創新、創業,讓失敗成為勳章(badge of honor)
  • 結合專業的志工業師、導入企業的資源與能力(networking)
  • 提供更多參與及集體對話的機會,並分享資源(open source)

對若水的意涵則是,找對的人,積極協助他或她擴大規模scale up,並且與更多培育社會創業家的夥伴合作(GSBI)共同建構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

--

延伸閱讀:

八面玲瓏 - 社會創業家的條件 

十個小步驟,擠身社會企業家

我有「社會創業家」的基因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火柴人 的頭像
    火柴人

    火柴人的部落格

    火柴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