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任何知道前衛出版社的人,自然而然的都會把他們貼上綠色的標籤並且把他們和支持民進黨畫上等號。是啊,在台灣數千家出版社中,能貼上綠色標籤的可以說是屈指可數,而像他們那麼大張旗鼓的表明自己色彩鮮明立場的又更少了。

在旁人眼中,他們似乎是一群政治狂熱者,但是實際和他們接觸之後,卻會發現他們和"政治"兩個字其實扯不上太多邊。遇見他們的人,他們鮮少跟你談政治,或是跟你談經濟,他們只會告訴你台灣這些年的歷史,並且用堅定的神情說出他們愛台灣,他們想要台灣獨立。

「我們才不是民進黨的,我們的理想和堅持比民進黨高得多了呢!」

「假如我有一天中樂透,我就印很多書,免費送給大家看」

「如果國民黨今天能夠讓台灣獨立,那就算要我投票給他,支持他也可以!」

「你真的想知道我的夢想嗎?我知道他不可能實現啦,我只是說說...但是如果你真的想知道,那我就說給你聽:假如有一天台灣真的確定不能獨立,我希望我能賺很多很多錢,然後買下一個跟台灣一樣大小的小島,然後把它取名叫台灣,任何認同台灣的人,都可以無條件來這個地方定居。」

這些聽起來很戲劇化很傻氣的詞語,不是電影台詞,而是一字一句在日常生活中,從他們口中吐露出來的。跟他們接觸越深,越了解他們這間出版社做的事情和想法,益發讓我對他們不合邏輯的行徑感到不可思議。

貼著深綠政治標籤的前衛的社長林文欽,其實根本就不是政治背景出身的,在學生時代,他是個熱愛文學,熱愛創作的文藝青年,在出社會後,自然也選擇了出版這條路。工作三個月後,他就被拔擢成為當時台灣出版業界知名的三民書局文史類主編,並在三年十個月間如同機器人般,編輯了五百種的書籍。

然而在這過程中,他發現台灣作家要出版自己的單行本十分困難,所以,林社長便立下心願「要讓台灣作家都在前衛出版社集中出版作品,並自許為「台灣論述」、「反對論述」的大本營。」於是,從一九八二年初創至一九八七年,〈前衛〉以本土作家的作品為最大宗。其中包括鍾肇政、林雙不、宋澤萊,以及李喬等人,所有的文學創作都集中在〈前衛〉出版。

台灣人要有自己的書,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聲音,這個單純的初衷,支持著前衛渡過重重考驗走過二十六個年頭。沒錢時,他們借錢週轉,有錢時,他們就不藏私的印更多台灣的書。

這幾年,隨著陳水扁貪污鬧的沸沸揚揚,經濟不景氣也讓眾人更加認定台灣必須與大陸"互通",在這樣的環境下,會看台灣歷史還有論述台獨思想的書的人變得更少了,每次他們的員工和社長不斷的爭辯著,出版社必須轉型,必須出符合市場的翻譯書,暢銷書,並且淡化政治色彩,都難以得到林社長的認同,對於林社長來說,做前衛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捍衛一種他所相信的理念和思想的具體行為。

人們用各種方法去表達自己追求民主追求台灣獨立的理念,有人透過從政,有人透過學運,有人用遊行靜坐和選票表示支持。而林文欽社長,就靠著替那些台灣作家出版一本又一本註定不會賣座的書,在他嚴肅的外表下,表達他對這個土地的滿腔熱情。

每次有任何活動的場合,就會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不像一般出版商,只是單純出版漂漂亮亮的書在通路賣,而是一次次在不同的場合裡,在人群中四處穿梭發送著文宣品,汗流浹背的大聲叫賣著他們的書。選舉時,政治人物忙,他們也跟著忙。示威抗議時,他們也一樣擠在混亂危險的第一線。他們公司,沒有所謂的假日,補休,更別提任何員工福利,常常一工作起來就是連續好幾天,甚至整個月不能休假,假日就把孩子和老婆都帶到活動現場一同賣書,累到胃潰瘍,生病,也是咬著牙撐下去。

這間公司的員工不像員工,倒像一群捍衛理想的志工,在公司困難時,他們不支薪仍是留在公司,甚至借錢給公司,而公司有收入時,又眼錚錚看著社長把錢繼續投入下一本沒人要看的書。我想他們或許都和我一樣,被社長的心願所感動,於是邏輯和理性有時就悄悄的擺到一邊,讓社長再任性一回,再賭一回,看看這一回能不能再多讓一些人能夠相信台灣獨立會更好,看看這一回會不會讓台灣獨立這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更近一些,在蠻牛累倒之間,在公司垮掉之前,就再試一回。照片中台灣蠻牛的頭髮已日漸斑白,他不是當年意氣風發,可以為理想和現實搏鬥的熱血青年,儘管他還是堅持著,但誰也不知道何時會是那最後一回....

自由時報:前衛出版社 清倉賣庫藏書
新台灣新聞週刊 :林文欽 台灣出版蠻牛
智邦生活館:前衛出版社林文欽

--
每當我看著那些對立的人們,我時常想著,驅使他們行動背後的動力是什麼,是出自於愛,還是出自於恨,對立的表象下,會不會其實追求的是共通的心願呢?不論是支持統一或獨立,難道不是都為了眾人追求一個更美好的將來嗎?難道不是都為了一個"回家"的心願?

台灣要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眾人的家呢?那些追求獨立的人,求的是一個可以自在呼吸的地方,不用受到壓迫和威脅的空間,人們可以把彼此當做家人來看待,吵歸吵但還是願意坐下來共同解決家裡發生的問題。然而對於那些老兵和外省人來說,他們又何嘗不想回到在中國的家?我們又怎能說這是一件不對的事?

可是假如將來有一天我們必須和中國統一時,我們真的能覺得是一個完整的家嗎?分割六十年後所造成思想和觀念上的巨大歧異,要花費多久的時間,才能重新整合適應相容呢?很多在海外工作或念書的人,對於家鄉這個詞格外的敏感,在國外的土地上,即使一切美好,但心理仍能強烈的感受到這不是自己的地方,假如有一天沒有台灣這個名詞,對於已經習慣這一切的人來說,是不是我們就永遠回不了家鄉了呢?那時又該怎麼辦呢?

現在為了經濟開放通商,一切看似理所當然,但中國會滿足現狀嗎?開放後的下一步和下一階段又是什麼?我們又能忍受處在這樣子進退兩難、身分不明的狀態多久呢?繼續下一個六十年嗎?那麼那些堅持的許久的人都老了累了之後,還有人願意繼續堅持下去,還是就讓一切都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中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火柴人 的頭像
    火柴人

    火柴人的部落格

    火柴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