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力學的觀念仍左右著大部份人的心靈,同時也是大眾傳媒的正統科學「論述」。由這種觀念主宰的世界,是個匱乏的世界(因為物質有限,也因為物質滿足我們的能力有限)。這種觀念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此變孕育出暴力行為]。因為它認為:「我傷害你,卻不會傷害到包括我在內的整體,而且既然資源不夠我們共享,當然就得彼此鬥爭。」---------------政治學學者 Michael Nagler
相互較勁的歌聲與世界
在本書的第一章,作者以著名希臘史詩奧德賽的故事,來比喻現實世界的狀況。在奧德賽的故事中,故事主人翁奧德修斯前往特洛伊途中,海妖以美妙的歌聲誘使人們前往一探究竟,人們一旦聽到入迷,就會不顧一切的跳入海中,將生命葬送在海妖手中。奧德賽的船藉由用蠟塞住耳朵來逃過女妖的誘惑,但仍舊消滅不了女妖。直到後來另一位英雄奧菲士,在他的船隻遭遇女妖攻擊時,他彈起琴,唱出了如天籟般美妙的歌聲,使船員不受女妖吸引,而女妖也因為敵不過賽倫的歌聲,失去法力,變成石頭。
我們就如同故事中的船員一樣,人類的未來由兩股力操縱著,這兩股力量來自兩個平行沒有交集的世界中,進退失據,因為這兩個世界賴以運作的規則和價值觀截然不同。以人類而言,這兩種現實分別是活生生的世界和金錢世界。
在真實的世界中,包含了水、土、樹、人、社群、地方、動物、植物等萬物,生命能夠生生不息的前提是處在平衡,協同,再生,能夠流動且不斷循環的機制中,在活生生的世界裡,人們懇求尊重生命價值,活得完整與實現生命的創造力。然而金錢世界的原則,卻是由金錢和金錢機構所構成,所有的價值繫於利潤、股價、產出、消費和無止盡的成長,人需要為了金錢的增值奉獻生命。
我們內心能感受到兩股力量在拉扯,一股力量要我們培養愛和超越能力,另一股力量鼓動人們發揮貪念,埋頭追求權力。人們忘卻金錢本身並不具有意志或權力的事實,忘卻了金錢的出現是我們都同意用它來交換具有實質價值的東西而需要它,它不過是為了經濟交換提供的方便工具,而且這種情況在1971年尼克森總統把美元與金本位脫鉤,政府和銀行造錢時,不再需要任何有實質價值的東西來為錢擔保後,錢的本質就變得更為抽象。
從靜態世界到追求物質享受
科學相信,所有之事皆來自感官認知,觀察和理智是獲致真理唯一途徑,在這種認知下,解放了科學,使科學不需再臣服於宗教下,也屏棄了意識和心靈。英國哲國家洛克就主張,人類剛出生時,心就像空白時一樣,上面沒有寫任何東西,甚至不知上帝與對錯為何物。天文學家沙岡則說:所謂的心智活動,其實只是解剖學和生理學上所得出的結果,如此而已。現代科學,堅信除了實體和運動外,世上並無其他東西存在,因此整個科學與工業時代,人們便把所有注意力都投注在駕馭和了解物質世界上。人們解開了無數的物質秘密,達到以往人所無法企及的境界,但卻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特別是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理性唯物論,更是深遠的影響了現代西方政治學的根基。
霍布斯認為世界的存在沒有道德目的,在這種世界中,追求物質滿足是生命意義的唯一來源,人類殘暴的衝動本能彼須靠由專制的統治者才能遏制。現代經濟學更進一步轉化霍布斯的理論,用以解釋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組織的應用科學,認為享樂主義是人類進步的目的及衡量的標準,並因此卸除了個人的道德抉擇責任,而這也反映在科學家的使命觀中:科學家做研究以客觀和知識追求為依歸,對於研究成過和用途完全不必負擔任何責任,這種使命觀造成了學家家把知識用來製造武器,化學家參與有毒化學物質製造,生物學家重組基因結構,把新的有機物帶入環境中,完全罔顧之後是否會帶來難以預估的後果。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商業組織中,高階主管只顧追求利潤,不顧對人身心的乏害,對環境的破壞,會計只顧支出平衡,而不管所得的來源是否合法。
當現代企業同時具備了科技與積聚資本兩項力量,把科學家和高階主管納入旗下後,造就了一種體制:只重權利與專才,不顧道德責任;追求工具價值與金錢價值,不顧生命價值;注重有用與有利的事物,末是有益與有責任的事物。我們的生活如同塔納斯書中所描述的一般:我們的心理和精神秉性與科學方法所揭露的世界格格不入,已經到了可笑的程度。我們似乎從自身的處境中接收到兩個訊息:一方面要奮力探索生命的意義與精神上的圓滿,但另一方面,產生生命實體的與宇宙對我們這種探索卻漠然以對...。。我們既想有所作為,又橫遭壓制。令人無法理解又荒謬著是,宇宙不具人性,而我們卻非如此。這種人生處境實在耐人尋味。
-->企業理想國 第一章 誘人的歌聲(下) p43-p54
企業理想國-前言 第三個千禧年的論述p2-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