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治人物、經濟學家、學者、企業家及工會領域還在關注、發表著作及演說的議題,已脫離現實。具體證據就是:當今政治和經濟充斥深層的不真實感。
真正的分界線可能不顯眼,歷史的分水嶺不易察覺:
歷史的分水嶺常常是不引人注目,也很少人會注意到的,但是,當跨越這個到分水嶺後,社會和政治的面貌就會開始變化,在幾十年間,重新調整它的世界觀;基本價值、社會及政治結構、藝術、主要機構,形成新的世界。這就是新的現實。
持續到2020年的變動:
在變動後出生的族群,無法想像他們祖父輩及父母出生的時代,若以史為鑑的話,這個變動要到2020年才會結束。毫無疑問,下一個社會將到來,它與二十世紀末期的社會不同,也和大多人所期待的不同,它會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構成因素,其中大部份不是已經存在,就是正迅速出現。
可以確定的是,新社會既會是非社會主義的社會,也會是一個後資本主義的社會。同樣確定的是,這個社會的基本資源是,知識。
(如同爬山一般,當爬上山頂的人對著後方的人說著前方的美景是如何壯闊時,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正在往這條路上走的人會說,不,我什麼也沒看見,我只知道我很累,而且這條路既崎嶇又難行,如果此刻就放棄,他會不知道,這一路的艱辛到底是為了什麼。)
如果人類文明的分水嶺就在不遠前方,越接近山頭的這段路想必空氣格外稀薄,山勢分外陡峭,人煙也特別稀少,前頭領路開路的人,或許會倍感艱辛,要走多遠,遇到多少阻礙,沒人能夠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文明不允許再走回頭路了。
知識革命與知識社會
技能不是知識,只是一種技藝:
儒家和道家對知識的定義南轅北轍,但他們都認為知識不是指作事的能力或是技能也就是技術。技術不是知識,然而知識不會消滅技術,反而是技術的基礎,越去利用知識,就能更快取得先進的技術。知識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唯一的功用就是自我教育,使人在智慧、道德及精神上都能有所成長。工業革命之前,知識一直被認為與"所是"(being)有關,但如今卻突然變成"所做"(doing),於是知識變成是一種資源和利器。(可笑的是,現今世界普遍的高等教育都在鑽研技藝,卻忽略了知識,更別提智慧,當人們尋求知識的出發點是錯誤時,又怎能渴望找尋到真正的知識呢?就像世人看待彼得杜拉克,這樣一個對人心和社會了解透徹的人,若只從商業領域的觀點去理解他的話,又怎能學得好所謂的管理?)(在這裡我覺得他所指的知識比較接近邏輯思維以及觀念上的運作,並且更加強調的是對於人事物理解和認知的敏感度,因為是多元且多層次的觀念的統合能力,所以無法只是單方向的吸收,還必須經過自我重新整合過後,所得到的結果,而這就變成管理能力的精隨所在)
知識社會的特質:
下一個社會知識傳播比資金更加能無遠弗屆,沒有疆界,任何人都能透過教育管道往上爬,失敗和成功的機率相同。對組織或個人都相同,誰都能取得就業所需的知識,卻未必人人能夠成功,因此成為高度競爭的社會。(在這個章節,我覺得他指的知識反而是傾向資訊,當人們誤以為取得資訊就能擁有知識,而不能又效的判斷資訊及整合資訊時,勢必無法在資訊(知識)社會中脫穎而出)
知識與組織:
組織提供知識工作者所需的延續性,這是他們有效工作的基礎,也只有組織能將知識工作者的專業知識轉化為績效。唯有當知識能與任務結合後才會具有生產力,這也說明,為什麼知識社會一定也是組織社會。知識與組織兩者互相依賴,但在理念、看法及價值觀上卻大異其趣。(可以肯定的是運用組織形式共同創造的知識,絕對能夠超越個人能力所及,而這就是網路出現後,知識產生方式和過往最大的不同,當組織能夠有找到合適的方式,創造有系統的規則讓個人的思維和邏輯得以融入其中,共同推演之下產生出來的結果,足以使人類在各方面的成就和突破超越以往所無法企及之境地)其他參考資料:彼得‧杜拉克 網路,對文化的影響比對經濟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