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收支平衡:當地資本v.s 全球資本
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認為兩國貿易必須平衡,兩國都必須達成充分就業,投資者不能將生產設備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等,以及資本必須國有而且要留在國境內是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更是市場理論的基石。在這個前提之下,會使得兩國的工人街可充分就業,資本充分使用,共同促進兩國發展。

舉例來說,基於氣候差異葡萄牙在葡萄種植有優勢,而英國卻是在養綿羊與製毛料享有優勢,如果讓葡萄牙的毛料商改釀葡萄酒,而英國葡萄酒商改做毛料,然後兩國產品透過貿易交換,就會對兩國都有利。 然而若是沒有依據基本前提而讓投資和貨物都完全自由流通,讓資本家哪裡有機會謀取暴利就移到哪裡,完全不管國家利益或貿易平衡,結果就截然不同了。


以剛才的例子,假設英葡雙方邊境完全開放,由於葡萄牙勞工過剩且工資低廉,而英國在葡萄酒和毛料的售價都比葡萄牙高。此時若英國把紡織廠和酒廠都遷移到葡萄牙,然後把製好的葡萄酒汗毛料再運回英國,利潤會比較高。

而沒有外移的英國毛紡業和葡萄酒商由於無法和廉價的進口品競爭,所以知好歇業關門,隨之而來的便是失業增加、工資降低,最後導致葡國的葡萄酒和毛料在英國的市場大幅縮水。

在此同時,葡國人民的經濟也受制於英國投資者日深,投資者會努力讓葡國工人的工資維持在低點,並繼續提供葡萄酒和紡織品給剩餘有錢買的上層精英份子。

而站在葡萄牙的立場來看,雖然英國投資增加就業機會,但工資很低,而且大部分的產品都外銷到狹小市場,所以葡國工人根本就買不起自己辛苦做出的商品。

此時,這些投資者會告訴葡國和英國的工人說,兩國的行情都那麼差,能保有工作就應該偷笑了,這就是資本主義要引領我們前往的世界。

上述這個例子,在無數落後國家屢見不鮮著,以非洲來說,坐擁黃金鑽石礦產和可可咖啡等大量物產,每年外銷到國外的量極大,但非洲約九億的人口GDP卻佔不到世界3%。他們的物產和廣大的市場,都沒讓他們受益,卻讓西方資本家和當地軍閥所掠奪走。

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南美洲或是印度等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即使是在美國境內,在全球化貿易盛行下,不論是低階到中高階工作者也依舊面臨工作機會外移等危機,而這樣的局面,若人們還是沒有意識到嚴重性,而做好合宜的配套措施,終將使狀況越演越烈。

--

資本累積:生產投資V.S榨取投資
由於此節觀念我認為格外的重要,因此會花較長的篇幅詳細說明。

金融資本主義可說是資本主義"病症"最嚴重的階段。他讓人不需要從事生產活動,就能以錢滾錢,也讓更多有錢人不需對社會有任何貢獻,就能把實質財富不斷納入自己的荷包。由於金融市場抽離了實際的商業活動,純粹是透過數字遊戲來創造財富,使得投資人不再關心社會利益,企業經理人也把回報股東和債倦持有者的股票,及鼓勵投資人哄抬股價視為經營首要之務,增加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及維持組織的營運,反倒成為次要的目標。

不用創造實質財富卻可以憑空賺錢,過程其實是始於銀行放款。人們常認定銀行是擔任金融活動的中間者,把某個群體的短期儲蓄,轉為另一個群體的長期貸款承擔風險並經手其他文書業務。但事實上邏輯和影響層面卻不是如此簡單:

假設我擁有一千元,我把錢借給別人時,除非他把錢還我,那麼我就無權使用那筆錢,這時市場上流通的是實質的財富。然而若是我把一千元存入銀行,然後銀行又把前借給另一個人時,銀行只是在帳面上記錄一個數目,但我和借錢的人卻同時擁有那一筆一千元,在這個過程中,銀行就憑空創造出一千元來。當銀行製造出錢,我們就必須用勞力來資產來確保這筆錢的價值,並且願意用實質財富來交換錢。一旦市場上所產生的勞力和資產無法負擔

另一個不必創造任何實質財富就能憑空生前的方法就是經營投資騙局。他就像老鼠會,但是手法卻更精細。舉例來說。1990年代中期,阿耳吧呢亞就因投資騙局而引發全國危機。

這類騙人公司以超高投資報酬率,誘使人投資,並由於吸金量大,所以只要從新股東的投資終撥出一部分,就足以支付每個月給股東的利息,由於每個月如期給付,建立了公信力,不就後久全國就陷入這種投機式狂熱中,而不再去透過實質的生產和服務賺取財富,由於找不到足夠的新股東,無可避免的崩潰就來臨,進而引起全國性暴動。

許多投資者誤以為自己的股票或共同基金是被企業拿去從事生產性活動,具有投資正當性,然而除了初次上市的股票外,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購買股票的錢一毛都沒有流到發行股票的公司。甚至再1987至1994年間,企業買入股票所花的錢,甚至比發行新股所木得的錢還多,而在新投資熱的年代,數十億美元資金流入市場,堆出了歷史高價,但我們理論上投資的企業從股票市場取得的資金淨流量卻是負數。股票市場就像是個複雜的賭局,他的特色在於,入場的玩家經由彼此的互動,膨脹手中的股票,增加自己的綜合資產,並從他人身上搜刮更多實質財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熱衷於投資股票,但對於金融危機如何發生卻感到一頭霧水,但事實上,從歷年來各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情況在細節上雖然個有不同,但遵循的模式卻差不多:

在經濟快速成長的階段,外資大量湧入,助長股市和房市泡沫式快速成長,奢侈品和消費品也大量進口與銷售,創造了經濟繁榮的假象,不斷成長的泡話,吸引國外銀行更多資金以貸款的形式憑空創造。外資流入越快,使得資金投入投機活動而非生產的速度越快。一旦投資者預期崩盤將屆而快速抽出資金,股市與房市便應聲重挫。銀行和其他放款機構便背負了一大堆收不回的呆帳,金融危機於焉來臨。

然而,這些在當年財源滾滾而來疾呼政府應維護市場自由的投資者,卻會在危機出現後,就跑去找政府要求融資紓困。若是運氣夠好,政府的資金能夠吸引投機客回籠,就能重建泡沫式的金融資本主義的運轉。然而,有時的結果卻非人們所能承擔:

1997年韓國金融風暴後,國際基金提供571億美元的紓困貸款,使得股市暫時大幅反彈,但外資和投機客便藉機奪走國際基金這筆錢,讓股市暴跌百分之五十,使得南韓納稅人所剩下的就是570億的貸款以及往後所衍生的巨額外幣利息。

在金融資本主義下,資本家在環境好時,貪婪的把錢放進自己的口袋,環境壞時,盡量想辦法把損失社會化(socialize),叫大家來一起分擔風險。越是大型的金融機構,虧損的金額越龐大,債權人數越眾,對全國經濟的影響就越大,也讓債權人和負債如同他們手中的人質,使他們擁有龐大的籌碼和政府談判,逼得全國納稅人不得不共同承擔這些債務。而且就算投資機構倒閉,那些機構的高級管理層仍能得到鉅額的資遣費。

金融資本主義,讓人把製造金錢和創造財富混唯一談,儘管金融機構和股市能有效的促進市場金錢能夠有效的被運用,然而金融經濟的瘋狂,卻引發了實體經濟的震蕩。深入觀察不難發現,近年來石油、糧食、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價格飆漲,導致全球普通民眾生活成本上升,實體經濟生產成本增加,原因多在於投機資本到處興風作浪,而與真正的供求關系失衡牽涉不大。

此外人和企業儲蓄不是用來作為消費或是投資在能創造經濟價值的產品和增加未來產量時,整個市場上的實質財富和產能,都將因而縮減,在金融崩潰後,帶來更巨幅的災難和質變。


<---企業理想國 第二章 裸體國王(上) p55-p72(增文)


延伸閱讀:
金融危機危及金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

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模式露出破綻

金融資本主義的「恐懼」

花旗銀=國際企業?! 全球裁7萬人美政府不得不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火柴人 的頭像
    火柴人

    火柴人的部落格

    火柴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